信息网_www.60328.cn

郑州信息网 > 热点信息 > 正文

打造中国人自己的先进动力系统——记中国航天科工首届航天报国功勋奖获得者刘小勇

网络整理 2021-03-23 19:07

在中国航天科工三院31所,有这样一个团队,他们承担着国家级重大任务,瞄准动力技术前沿,从上世纪80年代跟踪探索开始,几十年如一日,突破重重国际前沿性重大技术难关,实现新型发动机领域我国独创独有的重大突破,跻身国际同类技术第一梯队。刘小勇,就是该科研团队的领军人物。

打造中国人自己的先进动力系统——记中国航天科工首届航天报国功勋奖获得者刘小勇

作为某飞行器副总设计师,也是该项目发动机基础技术专家组组长,刘小勇是我国该领域发动机技术研究的探索者、推动者和领军实践者,在突破发动机系列重大关键技术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立研究体系、奠定技术基础等方面有突出贡献,形成了系统性、创造性的学术成就,促进了我国该发动机技术学科领域的跨越式发展,辐射和带动了国内相关基础科学和工业基础能力水平的全面提升,以实际行动诠释着“科技强军、航天报国”的使命。

结缘航天,勇挑重任的担当者

时间的指针拨回至1997年,刘小勇毕业参加工作时,正值我国航空事业全面发展的时期。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航空发动机专业博士,凭借深厚的积淀和对科研的热情,刘小勇在专业领域崭露头角,面对导师的极力挽留、国内外知名高校抛来的橄榄枝,刘小勇还是选择投身到个人待遇和科研条件都没那么有“竞争力”的航天系统,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将自身所学在工程应用中锤炼。

打造中国人自己的先进动力系统——记中国航天科工首届航天报国功勋奖获得者刘小勇

踏上工作岗位之初,他就非常注重学习,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快速成长为团队的技术骨干。在他看来,直到挑起某新型发动机研究室主任的担子,他科研生涯中的第一个大考,才真正到来。当时,恰逢三院提出某新型发动机的研究设想,31所虽然认准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技术储备有限,研制条件也是捉襟见肘。当时毕业还不到一年的刘小勇毅然挑起重任,义无反顾肩负起前沿探索的责任。

说起这段“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往事,刘小勇动情地回忆起当年刘兴洲院士拍着他肩膀说的话“国家有需要,所里也要发展,你来干吧,出什么事有我呢!”作为项目具体负责人,他在刘院士的指导下,从星星点点的资料收集开始,背着笔记本电脑和投影仪去各级单位寻求支持,带领团队边学边干,先后攻克该领域多项关键技术,为飞行器装上“中国心”,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发展之路。

拼搏奉献,航天精神的践行者

技术攻关的过程从来不会轻松。该发动机技术是一种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吸气式推进技术,涉及多学科、多专业的交叉与综合,具有极强的创新性和实践性,是难度极高的国际性科学技术前沿。动力系统是飞行器研制的重中之重,国家急需,重任在肩,失败不起,摆在副总设计师刘小勇面前的,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和挑战。

打造中国人自己的先进动力系统——记中国航天科工首届航天报国功勋奖获得者刘小勇

带领队伍冲在一线是他一贯的风格,每次重大试验,他总会现场坐镇指挥协调,与他的队伍在第一线共同面对。“天大的困难自己先顶住,研制过程中遇到重要指标评测,没有条件可讲,就是从春节工作到下一个春节。”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某次任务节点紧,而发动机在高压条件下不稳定燃烧不可避免,那一年调试次数达到400余次,试验前的关键时刻,刘小勇连续一个多月吃住在试验厂区,有问题需要协调把衣服一披就赶到试验台。试验当天连续三次试验,直到深夜终于获得圆满成功,激动之余他坐在试验台前椅子上久久没有起来,对他而言,试验成功何尝不是最好的安慰和认可呢。

打造中国人自己的先进动力系统——记中国航天科工首届航天报国功勋奖获得者刘小勇

“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必须有所取舍,对我来说把国防科研的事做好就够了”。有一年临近春节,刘小勇率队赴故乡湖南进行性能试验。在家门口做试验,却有家不能回。面对老家亲属在电话那头“何时回家过年?”的询问,他只是轻轻说“试验完再回去”,几十个日日夜夜,终于解决了发动机“水土不服”的问题,任务结束送别试验队员他才匆匆探望家人。

深耕基础,原始创新的引领者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刘小勇说:“做发动机的人经常有两个说法,一是发展飞行器动力先行,二是做好发动机设施先行”。由于研制发动机涉及到的学科和技术特别多,工作的物理、化学过程太复杂,因此不能通过模型仿真完全解答,只能不断通过计算、加工、试验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一遍遍修正,而建设现代化的试验设施,正是夯实长远发展的必备基础。

打造中国人自己的先进动力系统——记中国航天科工首届航天报国功勋奖获得者刘小勇

Tags:技术(366)发动机(14)试验(15)刘小勇(1)

转载请标注:信息网——打造中国人自己的先进动力系统——记中国航天科工首届航天报国功勋奖获得者刘小勇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