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网_www.60328.cn

郑州信息网 > 热点信息 > 正文

无锡市电站锅炉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杜才荣:铁肩道义著文章

网络整理 2020-05-26 13:40

 

 

repeat

 

1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太湖边“开化方泉”这片热土上,走出一位热血男儿,他以一个农民子弟的执着与坚守,从社办厂钳工学徒开始,历经机修车间主任、副厂长、厂长,40多年来,目睹并亲历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变迁,还开创了企业年利润30%增长的奇迹。他,就是无锡市电站锅炉设备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总经理杜才荣,同时还是高级经济师、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滨湖区工商联执委、太湖山水城规模骨干企业协会会长、市功勋企业家、优秀民营企业家。

起步,秉持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1948年仲春,杜才荣出生在南泉西杜巷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虽然父母辈没受过什么教育,但却鼓励子女多读书。1967年,杜才荣从锡南高中毕业,1971年进入公社农机具五金修造厂。兹此,杜才荣从钳工学徒到机修车间主任、副厂长、厂长、总经理,一步一步走了过来。近50年间,他矢志不渝地恪守“坚守干实业,创新求突破”的信念,见证了这家乡镇企业六易其名的变迁和转型发展,也凭借着学识、胆识和辛勤汗水成为企业的掌门人。

1976年9月,农机具五金修造厂更名为无锡县第二铸造厂,如何突破瓶颈成了当时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企业发展当与时代步伐同频共振,我们只有拓宽经营思路,造新产品抢占市场才有新发展。”时任机修车间主任的杜才荣在企业主要领导的带领下尝试走一条传统农具的转型之路。他积极与上海口琴厂等厂家联系,通过内练技术、外强联营,拓展顶簧压簧机、军用收发报机架子等业务,后又涉足印刷、针织内衣机械,使农具厂跳出“农门”,初步实现了产业和产品的转型,为后续的发展打下来监事的基础。

加速,在改革浪潮中劈波斩浪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的时候,无锡县第二铸造厂也迎来了新一轮的转型发展:谋求大城市大企业的配套联营。1984年,该厂从上海锅炉厂拿到了电站锅炉燃烧器的研制生产订单,一条全新的发展之路就此开启。

“没有厂房、专业设备,缺乏技术人员,一切都要从零做起。”杜才荣犹记得当时的生产环境异常艰苦,技术难题和简陋的加工设备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产品资料是手工抄写的,工件从西车间搬到东厂区要用木棍一点点地撬,燃烧器产品因几何图形复杂、体积宠大而难以下手,下料组更是绞尽脑汁解决大件落料问题,焊接加工时收缩率,公司成立攻关小组一一解决问题。

“只有迎着困难上,企业发展才有新出路。”杜才荣没有退缩,请来上海锅炉厂一批优秀的工程师作技术指导,全厂上下拧成一股绳日夜劳作,实现了一个又一个自我突破:不锈钢喷嘴产品硬是靠人工敲凿打磨、压制,折弯依靠外加工制造成功,铣边机是用几只千斤顶土制的……经过近半年的努力,第一台125MW锅炉燃烧器研制成功,并一次性通过了合格验收。

谈及当年产品过验的感受,杜才荣依然难掩激动:“我们交出的不仅是产品,更是一次创新能力的自我超越。”经此一役,奠定了双方的深层次合作,1985年上海锅炉厂无锡县联合燃烧器厂宣告成立,先后制作50MW、125MW、300MW煤粉、油气、混合气燃烧器,并制作CFB旋风分离器,产品畅销国内,运销日本、巴基斯坦、印度、伊朗、印度尼西亚等国。

奔跑,永葆追求品质的奋斗之姿

从1984年试制时的半年1台,到最高峰时年产量65台,杜才荣领导的电站锅炉以品质和信誉赢得了上海锅炉厂十多任主要负责人的一致认可,开创了“电站锅炉”逐年增长的盛世之景。

“过硬的品质是商机,也是打开市场的敲门砖。”杜才荣的经营之道为企业发展镌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1998年南泉镇政府与上海锅炉厂经过商谈,更名后的锡山市电站锅炉设备有限公司成为上海锅炉厂有限公司控股企业,上锅占51%股权,南泉占49%。“上锅厂大小协作单位100多家,实行控股的协作企业仅此一家,牛气。”这是同行发自肺腑的认可。

杜才荣初心不变:“企业家要有‘实业兴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面对订单多、制作吨位高的发展机遇,他带领企业克服客观生产条件因素,推出一揽子创新举措:在运行机制上明晰产权,明确职责,实行定额计件制,在员工数不变的情况下,产量由过去一年生产5-6台到一个月生产5-6台;加快技术改进,重点加强技术科建设,从大专院校招聘机械制造和数控专业毕业生,同时购置1台数控等离子切割机和2台火焰切割机,既减轻劳动强度又提高生产效率;引入“5S”现场管理方案,通过科学合理的调度,确保每天4--5辆大吨位运输车在场内吞吐,实现了年产60台燃烧器的能力。

Tags:

转载请标注:信息网——无锡市电站锅炉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杜才荣:铁肩道义著文章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