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网_www.60328.cn

郑州信息网 > 热点信息 > 正文

后疫情时代,邻里守望可持续吗?

网络整理 2020-07-09 19:06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全国400多万名社区工作者坚守一线,在65万个城乡社区从事着疫情监测、出入管理、宣传教育、环境整治、困难帮扶等工作。对于上海这样一座特大城市而言,社会治理工作如何从疫情防控中积累经验、整合资源,从而推动社区工作的全面进步?

特大型城市人口集聚,数据能否成为治理能力?未来如何做社会动员?邻里守望可持续吗?……自6月1日起,上海新闻广播《市民与社会》栏目携手人民网上海频道、上海大调研、上观思想汇等媒体推出系列节目:破“疫”2020——疫情大考下的社区之治大讨论,“面对突发事件”,五里桥、花木、虹桥、天平街道和吴泾镇率先交出答卷,为未来社区治理提供新方法。

后疫情时代,邻里守望可持续吗?

虹桥街道,辖区内境外居民达2.6万人,覆盖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少小区外籍居民占比超过50%。2月下旬,多国疫情爆发,境外人士纷纷回到上海,而在疫情初期,返沪外籍人士还尚无明确防护方案。这个上海最“国际化”的街道,如何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又如何把来自五湖四海的居民凝聚在一起?邻里守望可持续吗?

居民来自五湖四海,靠什么连接?

后疫情时代,邻里守望可持续吗?

在虹桥街道古北新苑,居住着大约三分之一的日韩籍人士。一天夜晚物业拒绝韩国籍租户进入小区而引发纠纷发生冲突,怎么办?

“那天晚上,一对刚从重点疫情地区回来的韩国籍母子要进小区,我没同意。业主们当时对境外人士特敏感,又很晚了,我建议先在外面住一晚。”古北新苑物业经理钦军回忆道。

“第二天上午,这对韩国夫妻带孩子来居委会找我投诉。”荣华居委会社工孙秉超说。当天上午,荣华居民区党总支第一书记盛弘拉上物业、业委会一起坐下来,整整开了三个小时的沟通会。“我们和居民说,虽然他们从外面回来,但是他们其实已经成为邻居很久了,大家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是你的朋友回来别人不让进,你怎么想?”

“居民最担心的是疫情传播的风险,只要解决了他们所担心的那个点,其实大家还是可以有达成共识的可能。我们整个上午都在谈,居民担心什么?需要物业、居委会做到什么?我们可以办到吗?同时要打电话给街道,请示我们这样做行不行。通过这样反反复复的沟通,尽可能打消居民的担忧,另一方面,我们和外国朋友沟通,希望他们回来以后能够有一个健康的自我管理,也就是居家隔离,在此期间居委、物业会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服务,减少他们生活的不便。”盛弘回忆,在多方努力下,双方最终达成了一致,避免了矛盾的发酵。

居民来自五湖四海,文化差异这么大,靠什么连接大家?融之声志愿者团队成员张敏说:“有个老外家的热水器坏了,但那时是没有人能上门修理,是我过去帮他们检查的。”盛弘说道:“黄金城道很多外籍人士养狗,我们特意和宠物店都打了招呼,如果需要可以寄放在那里。”

以情动人。“我是在这时间最长的一个人,从古北新区建成时就有一个叫‘小联合国’的融情工作法。对于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要把‘情’融在一起。经过了十几、二十年,终于打破了坚冰,把工作真正做到家。”香港籍居民美丽华物业总经理议事员说道:“所有成功都是偶然得来。”

“小联合国”里的居民,如何建立情感?

五金小区物业经理钮伟明坦言,由于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不同,一些外籍居民最初对隔离措施“有点反感”。为此,虹桥街道制作了多种语言的宣传卡片,提供了包括口罩、消毒湿巾等防疫物资在内的“融情包”, 以温情的服务逐步消除误解。“有一位以色列业主,隔离期间我帮他收外卖、快递,有时还帮他打印一些办公需要的文件,十四天过后他说我就是他的哥们、好朋友。”

后疫情时代,邻里守望可持续吗?

在虹桥街道,更可贵的是发挥了一批外籍志愿者的力量。 “我已经在中国生活了20年了。”文贞善中文流利,是活跃在社区的一名韩国志愿者。疫情期间,从防疫科普材料翻译、 防疫政策解释到社群自发管理,文贞善发挥自己的身份背景和语言优势,在外籍居民和居委会、物业之间居中沟通和调停,极大地消弭了双方可能产生的误解。

“像文先生这样的外国志愿者,在我们社区里是很重要的一个力量。除了韩国朋友,我们还有日本志愿者、意大利志愿者,很多时候外国人和外国人之间去沟通,往往更有说服力,也更容易让外籍居民产生亲近感。”盛弘说:“疫情中我们发掘了一批新的外籍志愿者,有些是我们日常联系的,更多的是通过居家隔离、通过服务形成的新连接。未来我们可以把这些信任感慢慢转化成各式各样的社群。

Tags:疫情(1390)时代(130)持续(203)邻里(3)守望(2)

转载请标注:信息网——后疫情时代,邻里守望可持续吗?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