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网_www.60328.cn

郑州信息网 > 热点信息 > 正文

楚雄彝绣调研行:一份国风录取通知书的背后

网络整理 2023-08-05 22:15

经过多年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彝绣成为云南楚雄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和新引擎。为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楚雄州委宣传部联合中国经济信息社即将推出全国首只手工业发展指数,全面梳理产业发展脉络、挖掘数据资源价值,赋能彝绣文化长远发展。

8月1日至4日,中国经济信息社新华指数文旅研究中心调研采访小组走进楚雄、走近彝绣,探寻彝绣产业繁荣发展背后的故事。

楚雄彝绣调研行:一份国风录取通知书的背后

新华指数文旅研究中心调研采访小组在云南省永仁县直苴村调研

每年7月中旬的高校招录工作,也是展示录取通知书的缤纷“秀”场。无论是形式设计还是制作呈现,无不以体现高校精神风貌、展示中华文化底蕴为目标。

今年,东南大学的通知书是一本极其特殊的“书”。这本“书”不仅有中国传统色“天缥”、古时“书函”的包装形式,还有一份“隐藏惊喜”——彝绣一卡通卡套,卡套颇有民族韵味,主题分别为《马樱花开向东南》《彩云飘扬》《孔雀东南飞》。

楚雄彝绣调研行:一份国风录取通知书的背后

东南大学2023年录取通知书上的彝绣

一针一线 纤毫毕现

“彝族姑娘做农活的时候,看见一朵漂亮的花就会把花绣在衣服上,看见一只美丽的鸟儿也要把鸟儿绣在衣服上。但是彝绣的花纹图案并不像其他一些刺绣那么写实,抽象化的纹样占据很大的比重,充满丰富的想象力,这是它区别于其他刺绣的最大特点。” 楚雄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服饰传承人、刺绣工艺大师张丽琼如此介绍彝绣。

日月星火、花鸟鱼蝶、飞禽走兽,万事万物都纳入心中,再被一针一线缝成美丽的图案,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落在针尖、穿在身上。在中国的56个民族中,彝族服饰样式最多、色彩最鲜艳,全靠彝绣锦上添花。

彝绣,这种源自中国少数民族彝族的指尖非遗艺术,是彝家女子世代传承的看家本领,在她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利用广泛。传统的彝绣产品色彩浓郁、技法粗犷,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但是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审美发生了变化,彝绣也开始与时俱进。

“比如上海客户更喜欢颜色素雅的产品,我们就调整绣品的颜色搭配还有款式,更好地去满足市场需求。当然我们依然保持着彝绣的针法特色,在传承中发展。”在彝绣主题博物馆,张丽琼展示着上百种彝绣文创产品,包括装饰品、服饰鞋包、家居用品等多个系列,来自全国甚至世界的消费者从这里挑选到心仪的产品。

如今的彝绣,早已不仅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还成为了当地强经济、促消费、稳就业的关键产业。

授人以鱼 授人以渔

2009年,“楚雄彝族刺绣”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4年,“楚雄彝族服饰”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年,一个叫丁兰英的绣娘注册成立了南华七彩彝州工艺品刺绣加工厂,开始了她的创业之路。谁也想不到,这位从未接受过专业训练的绣娘不仅成为了云南省刺绣大师、楚雄州“彝乡名匠”,还用刺绣这门彝族传统技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获得了云南省三八红旗手、中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云南省巾帼建功标兵等多项荣誉称号。

丁兰英在回忆自己与彝绣结缘的过程时说:“彝族姑娘从小就会刺绣,我八岁就跟着妈妈学刺绣,小时候背着彝绣包出去卖东西,有人问我这个包卖不卖,并且愿意掏钱买下来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这个也可以卖钱啊。之前我们完全没有这种经济头脑,也没有产业化的概念,我当时就产生了自己的梦想,就是当一个(彝绣企业的)老板。”

从梦想到现实,经历了诸多波折,每往前走一步都毫无先例可以遵寻。原始绣品的销量低,绣工工资低,甚至买不到好的面料和丝线……产业的发展仅靠企业的力量远远不够,但幸运的是,丁兰英和她的企业获得了来自各方的鼎力相助。

为了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彝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楚雄州成立了由州委宣传部牵头抓总的彝绣产业工作专班,对彝绣产业予以政策和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东南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上海机场(集团)有限公司等定点帮扶单位依托自身资源,出钱出力出方案。不仅授人以鱼,解决了当地群众的就业问题,实现增收致富;还授人以渔,开展彝绣培训,成立彝绣专家工作站和彝绣专家智库,助力彝绣传承,真正将彝绣这项“指尖技艺”变为“指尖经济”,发展成为“指尖产业”。

温暖产业 幸福产业

Tags:发展(1229)产业(506)刺绣(4)彝绣(1)

转载请标注:信息网——楚雄彝绣调研行:一份国风录取通知书的背后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